close

繼2019年的4月拿到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ECE M.S. Program的Offer,過了九個多月終於正式入學了。事實上在寫這篇文的當下我還沒有正式開始在CMU master的課程,但是經過了前一週各種orientation後,各種驚人的現象以及和台灣的不同已經多到值得在開學前用一篇完整的文章來分享了...
 

各式各樣的資源

只能說學費貴有學費貴的道理,除了系上一年的研究經費是3100萬美元,開頭提到「各種」orientation,就是因為學校具備了非常多的單位,而每個單位皆要花時間將自己的功能介紹給新來的學生,進而造成在開學前一週我們已經參加了好幾場新生座談和workshop了。就舉其中比較有趣的OIE、CPDC和ICC當例子好了。

OIE是國際教育中心,專門處理各式各樣的國際學生簽證問題。雖然聽起來很像台灣的國際交流資源中心,但是可能因為國家的大小和政策不同吧,造成兩個運作的方向不太一樣(美國因為吸收很多國際人才;台灣則偏向讓學生多出去增廣見聞,抑或是簽證的難度不一樣吧)。但是我只能說,為了處理廣大的國際學生而專門設一個單位,這在台灣真的很難發生(台灣可能有啦或許只是我不知道)...

CPDC是...我也不會解釋他的全名,但是這是教你找工作的單位,開設各種簡歷製作、面試技巧的workshop;教你用LinkedIn和HandShake;還可以針對求職問題預約個別諮詢時間(甚至畢業了都還可以使用)。或許是因為CMU有公布學生就業率的習慣,造成了他們必須有這種單位來維持那個數字吧。托這個單位的福,開學前我已經不知道上了幾個小時的求職相關課程了,只能說我充分地感受到CMU想要每一位學生畢業後都找到工作的那股熱情。這樣看來,CMU的畢業生只要想找工作一定找的到的傳說好像是真的呢...

ICC是...我也不會解釋他的名字,總之就是一個協助國際學生銜接美國語言和文化的單位。相較於台灣多數只能依靠學生單位來促進國際學生的文化交流,第一次聽到有專門做這種事情的官方單位我是真的嚇了很大一跳。同樣也是開設很多課程和開放個別諮詢,除了在語言或是文化方面有疑惑時可以用到這個資源,我們國際學生如果想要當他們的課程助教,也可以經過他們的訓練來達成。(我是很期待他們要怎麼把我這種幼稚園英文訓練成可以給美國大學生上課啦...)
 

印度人快要統治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入學時間特殊造成種族分布極端的現象,這個季節的CMU新生組成,若是以概數處理,就是華人:印度人 = 1:1。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根本不到印度人的零頭。只能說印度這個國家的特色很適合在美國念工程吧,母語是英語然後他們對數學又有某種程度的天分。而且真的不能瞧不起他們的腔調,雖然很多印度人的英文會有母語的痕跡,但是他們在和美國人溝通的時候不會有問題,聽不懂的只有我們這種非母語人士而已... 而且他們很擅長發問,對某件事情總是可以想到我們想不到的問題,在提問的過程除了提出問題本身,他們幾乎都會以例子輔佐自己的問題。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很有邏輯很有想法的一個民族,特別放在英語系國家,這樣的天分,華人真的很難與之相比(當然華人有自己的天分,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顯得印度人突出不少)
 

年紀和背景不是追求知識的問題

在來之前我一直很擔心自己因為春季才入學,感覺就輸給其他沒有中斷學業的同學很多。這可能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吧,社會總不允許任何人中斷學生的身分,一旦有,之後想要再申請學校讀書就會被有色眼光看待,好像自己在學習方面有什麼問題。但是來了之後我才發現,我幾乎是所有人裡面最年輕的,而且當中很多同學已經具備一個碩士學歷或是一段不短的工作經驗,相比之下,我這種直接念上來的學生反而顯得背景單薄,這也顯示美國教育重視學生背後的每一段經驗,在這裡我才能明白,我不需要是一個很好的學生,我只需要是一個認真對待人生每一段經歷的人。不過講是這樣講啦,實際上真的還是很擔心,既然學校錄取了大量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就也表示學校假設每一個錄取者擁有很雄厚的基礎,那我這樣的平凡學生到底在這樣的環境要如何生存下去...應該會是一段很困難的挑戰。
 

以上就是我參加CMU一個禮拜Orientation的心得,為了不浪費這個難得的機會累積我部落格的文章數,我會盡量把這個主題當成連載系列處理啦(有時間的話)~ 還是我們有沒有熱情的讀者有想要看的方向,拜託說出來當成我們寫作的參考~~

arrow
arrow

    N.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