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今天看了返校,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事情,但不難想像那時候的社會氛圍。」聊天過程中簡短的幾句話勾起我一直很想寫這類分析社會議題文章的想法。的確電影中的時代背景是我們不願意回到的過去─那個極權封閉的年代。然而,縱使中華民國走到了如今號稱民主、言論自由的現在,眼下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否真的可以暢所欲言?為什麼那些讓大家表達意見的議題卻總是隱藏著標準答案?本文將會力求不偏頗任何立場竭力針對這兩大現象提出想法,並佐以實例支撐本文論點。
 

2020總統大選競選的氛圍

自從某市市長宣布參選以及各大政治立場鮮明的媒體放肆開始,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期間的社會氛圍真的非常的詭異。我不否認某些候選人的發言和行為很值得吐槽,但是這不是本篇討論的重點。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有人會把同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貼上一樣的標籤,忽略每一位支持者支持該候選人的不同理由而統一歸類成自己認為的那項原因。甚至自動賦予某些候選人的支持者同樣的性格特質;攻擊其支持者等,諸如此類都不應該是思想成熟的人的行為。

我認為在台灣競選人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凝聚人氣;他的支持者也有絕對的權利可以尋求支持他的理由和支持他的方式;你當然可以不喜歡特定競選人和特定支持者的做法。但是何苦要攻擊進而壓迫到其他人表達想法的權利?舉例:我曾經有同學因為被其他人知道他在某市市長選舉中投票給了某位候選人,導致他Facebook個人頁湧入大量持相反意見的人的謾罵;我也曾經看過有人因為不滿某市市長的言論因而說出「以讓這位市長勝出的某市市民為恥」之類的言論。

選舉本來就是給選舉人表達意見的場合,在民主社會中向來也是以多數決做為選舉的結果。我相信如果某市市長的行為造成某市市民的不滿,行使罷免權之後一定可以收回市長的權利的。只是同為一個社會下的百姓何苦要互相針鋒相對呢?我常在思考SNS上面的言論壓力是否已經造成持有某些意見的人不敢在上面發言,這和返校的年代豈不是只有網路有無的差別而已了嗎?另外我覺得因為支持候選人的不同而互相攻擊的現象是平白耗損民力;消磨人心;嚴重傷害國本的行為。為什麼不要把攻擊討厭的人的心力用在監督政府、做一些為整個大環境好的事情上面呢?我認為我們當然可以討厭某位候選人,但畢竟他有參選的權利。假如哪天真的是討厭的候選人當選,僅管是難以挽回的局面,但是我們仍保有監督政府的權利讓他符合社會的期待。當然是在社會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意即我所說的共同為大環境好,是整個社會上上下下都必須要有的自覺。

(題外屁話:那些持有特定政治立場的媒體真的很該死,討論議題應該要同時討論正反意見,而非一味地闡述某特定政治立場的思想。那些媒體的行為大概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吧,本站呼籲媒體人該保有該有的自覺與自律。如果哪個候選人的政見包含勒令停業所有政治立場偏頗的媒體,我一定直接投給他。)
 

從2018年選舉起觀察到的現象

2018年的公投討論了不少具備很高爭議性的議題,例如同婚家庭與性別平權。有些團體試圖干擾其他人的思考拉攏到自己立場的行為充分地展現了民主素養低落的現象,這也是多數人觀察到的。但是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在公投開票結束後很多人因為公投結果不符合自己期望在SNS上發的文章內容?當中除了包含情緒的抒發也不免會有指責民主素養不足的內容。可是如果仔細看,有些內容表面上是寫民主素養低落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批評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價值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會有人把「支持性別平權與同婚家庭」當成一種「正確的」正義行為。而不支持這項論點的群體將會被貼上沒有正義感、不體諒他人立場等等負面標籤。例如某人曾經因為被誤解為同性戀導致他和同性友人之間的關係尷尬,所以他想要藉由公投的時候以不支持同婚家庭來表達他對於過去經歷的不滿。我認為這樣的行為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上是不應該被指責的。我們的社會不缺少關心議題的人,但是對於此類因為未表達「正確」想法的苦衷,願意去理解的人是鮮少的。

或許是因為考試具備標準答案,才會讓我們習慣性的為每一道題目找出他應該有的標準答案。但是對於社會議題,他不該被當成一道考試問題尋求正解。畢竟對於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而言,在公投中多數公民支持的想法即是該道議題的「最佳解。」你當然可以因為自己支持的議題沒有通過而失望,但是你不應該對和你立場不同的人失望;不應該對於整個社會失望。所有公民對於同一個議題都有同等的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就算其他國家對於某議題的公投結果和我們不同,更不應該批評我們社會落後。如果是具備成熟民主素養的人,他應該要可以想到每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都不相同,即使是面對同一道議題的表決,很自然地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更詭譎的是,有些人因為自己的意見被否決就不斷的埋怨甚至考慮移民。難道在學校表決事情,結果不如你意你就不去上學了嗎?至少我唸書的時候不是這樣學的。你有嘗試過向對方說服自己的論點嗎?或許以你目前的能力還不足以改變現況,那何不充實自己讓自己強大到被看見呢?我相信如果一個人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絕對可以更有力的說服別人。在亞洲,台灣的民主是相對成熟,我們實在不該把民主素養忘在小學教室;改變更不急於一時,世界不會因為你明天來不及改變現況而毀滅。

簡言之,給予所有人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理解與自己立場不同的想法、花些耐心等待改變的結果。是我認為民主素養高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社會的團結與對立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過他覺得目前台灣的對立現象非常的嚴重,我也這麼覺得,事實上本文前述兩大段落皆和社會的對立有很大的關係。我曾在《首爾自由行 - 初訪深度心得分享》一文中提到韓國人不可思議的團結現象,雖然對於某些議題還是不免有對立現象,但是和台灣相比真的還好。另一方面,香港人民在反送中議題還有特首選舉議題中也表達出相當一致的看法。我倒不覺得我們應該要急著去羨慕這兩個地方的團結性,反而應該要思考會不會是台灣和這兩個地方在本質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台灣和韓國、香港最大的差異是民族的組成。相較於韓國和香港長年都是同樣的一批居民(甚至連殖民也是全部一起),台灣在民族組成上是複雜許多。最早的原住民、受過日本殖民的居民以及1949年隨當年國民政府遷台的居民。若是不討論更仔細的民族劃分,台灣便已經最少是由三種群體組成。考慮到因為文化差異,可想而知這三種族群對於很多議題的想法會截然不同。在早年,更存在所謂本省人和外省人這樣的名詞替社會的水火不容添上一筆。

雖然說近年來這樣的名詞已經因為台灣社會表面上的融洽而消失,但是我覺得這造成更可怕的現象是化對立於無形。畢竟價值觀這種東西,後代不免多少會繼承一些,即使沒有分本省人外省人,根深蒂固價值觀不同的現象並沒有跟著這樣的名詞一起消失。因此我認為身為開明的現代人,比起在各個議題上爭個誰對誰錯,互相理解彼此立場及背景的差異,減少因為立場不同的對立而生成的芥蒂,整個大環境才會不斷的往正面的方向走。既然大家沒辦法在特定的議題上取得共識,那何不把讓社會向上發展做為共識一起努力?我相信當所有人民都具備相當的素質站上國際,很多現在爭論不休的問題將會因為我們的實力和團結的精神而消失。要舉很敏感的例子嗎...嗯....我是覺得如果在產業方面多一些技術實力而不是大量依賴特定地區的貿易和觀光的話,在吵某些議題的時候經濟依賴自然就不會成為一個論點了。

或許有些人會想要專注於消彌因為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某些議題上立場的差異,我倒是不得不提出一個有點無力的看法。我認為彼此間的背景差異是很難被抹滅的,就拿歷史的仇恨來說好了。可能有些家庭在受到日本殖民或是白色恐怖的時候受到迫害,進而導致他們打從心底憎恨某個群體,這樣的恨是經過好幾代都沒辦法消除的。因此,生長在台灣,還是多多體諒大家都是來自不同背景的,所以才會在很多議題上持有不同的意見和論點。(我倒覺得這是編課本的人的責任,比起宣揚政府的特定立場,不如強調大家的不同,教導尊重彼此的重要性。比起解決各種對立,和平地一致向上的社會氛圍應該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吧!)
 

結論

請理解台灣社會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以及組成成員彼此間的背景差異,進而體諒與自己不同的立場。尊重並給予所有人同等的發表意見的權利才是高民主素養的展現,否則號稱民主的社會終究和極權組織沒有差別;我們一直以來很驕傲的言論自由發展也將會是停留在電影返校中時代的那個模樣。
 

屁話與著作版權說明
體諒很多做通識課研究的大學生以及高中生(或記者)可能會想要引用此文,本站歡迎一切分享及引用行為。唯分享目的以外的引用行為還請附上本文網址、本文標題以及作者姓名,引用同時還希望稍微告知一下或是點版面廣告稍作贊助。本站誠心感謝閱讀分享以及討論內容等一切重視本文內容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Hu 的頭像
    N.Hu

    N.Hu's blog

    N.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